十一月,天气渐寒,草木枯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麻家庄村的田地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修整田地、松土除草、拾掇坡地,农人的身影忙碌在田埂间。
“农闲却不闲,这是为什么?”
“你可不知道,去年,省上派来驻村工作队以后,我们村走上了祖祖辈辈走都不敢走的一条路,那就是大规模的开始种植当归。前几个礼拜刚采挖完,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卖了好价钱,现在趁着农闲赶紧拾掇拾掇田地,盼望着来年种出好当归,还能卖上好价钱呀。”村民李守梅高兴地说。
身居脑山地带的麻家庄村山地较多、自然条件差,没有集体经济也没有产业,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和务农,是个典型的“空壳村”。祖祖辈辈守望的一亩三分地仅用来糊口,收成好的一年还能往外销售,但也卖不了多少钱。去年十月份,源于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下派驻村干部的到来,让昔日里只靠“老三样”吃饭的贫困村换了一种“活法”。
气候寒凉、海拔较高,这是无可改变的自然现实,但恰恰是这一气候特征适宜当归种植。据“第一书记”杜胜介绍,驻村以来,工作队经过多轮实际调研和寻访民意,决定在农民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上做产业发展的文章,即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在原来的“老三样”的基础上新增当归种植面积。
“种植当归具有投资成本较低,见效快,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且周边地区也有种植当归的先例,就算是尝试,也要先走一步。”杜胜告诉记者,今年年初,他和工作队成员运用多年从事集团财务管理的知识,利用仅有的10万元扶贫周转资金,迈开了种植当归的第一步。村中党员带头成立了大通县禾辉多种农业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按照每户两亩(0.134公顷)的标准,发展当归的规模化种植,全村实际种植37.5公顷,73户的贫困户中除了没有劳动能力的4户外均参与种植。
“把当归种植作为村里的产业发展,这对我们工作队来说是第一次,对于村民来说亦是头一次,不仅要种成功,而且还要考虑市场风险。”选好产业后,杜胜有些疑虑:“谁都没有大规模种过,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带着疑虑,驻村工作队与西宁市教育考试院进行沟通,聘请了青海大学段晓明教授承担当归种植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解决了当归种植的技术核心问题。
如何选种苗?穴孔挖多深?怎么铺覆膜……段晓明在平时的授课中将自己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理论知识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村民种植当归,结合村民的具体问题用群众知晓、明白的语言把技术核心传播到每一位村民心中。同时还把编制的《中藏药技术手册》印制成漫画、彩页等册子分发给村民,以便村民看得懂、易操作。
“经过技术指导后,大多数村民很乐意用现代化的种植方式种植当归,有时候我不在村里时还经常打电话咨询。从秋收的成果看,亩产能达到700公斤左右,在我们省上来说已经算是中上水平了。”段晓明说。
“同样是一片地,以前种的小麦、土豆和油菜籽除去自己吃的一部分,剩下的最多能卖2000元钱,如今,种了当归以后亩产700公斤左右,一公斤售价18元,能赚1万多元钱。今年采挖的时候,收购商是直接来地里收购的,边挖边就变成现钱,今年我种地的收入比我丈夫在外面打工的收入还多呢,明年我打算扩大种植规模。” 说这话的是村里的贫困户麻迎莲,见到记者后她高兴地分享起丰收后的喜悦,给我们算起了这笔“致富账单”。
麻家庄村用1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实现了平均亩产800公斤优质当归,全部被抢购实现销售收入403.2万元,扣除当归种植成本及种油菜籽收益,农户增收30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22万元的好成绩。
距离麻家庄村脱贫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为了能增加乡亲们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驻村工作队考虑着下一步要围绕“种植养家、养殖发家”的产业发展目标,继续做好中藏药规模化种植,计划种植67公顷的当归,培育2公顷当归育苗,突破育苗瓶颈,解决网购苗种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同时再培养2—5名当归经纪人,解决农户收入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的问题,条件成熟时推动养牛小区产业化发展。
(原文刊发于2016年11月29日《青海日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