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千帆竞发逐发展 | 扎根选矿一线的“技术尖兵”
作者:
2025-10-21

五年光阴匆匆而过,五年沉淀厚积薄发,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新时代西矿人,五年如一日扎根在选矿一线深耕细研,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选矿工段工段长,对杨胜林来说,这五年弥足珍贵,这五年,青春值得。

十月,柴达木盆地腹地的锡铁山换上了金黄的盛装,早晚的气温早已降了一大截。选矿车间生产现场,杨胜林像往常一样,早早就忙碌起来了,要么俯身观察矿浆浓度,要么检查药剂添加情况,要么通过控制面板微调药剂参数,时不时与现场操作人员交流选矿经验。

武汉工程大学毕业后,杨胜林就加入锡铁山分公司,从一名皮带工做起,后在化验室经历选矿实验工作,最终定岗在选矿车间,从一块矿石的皮带运输到粗加工,再到选矿车间的磨矿、选矿以及更加精细的选矿试验,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前行,造就了他扎实的专业功底、创新的攻坚精神和务实的管理作风,成就了今天的胸有成竹、勇毅向前。

他常说:“选矿指标是‘盯’出来的,更是‘调’出来的。”他的宿舍离选矿车间仅300米左右,平时除了坚持将“办公室设在生产现场”,休息时间他也闲不下来,动不动就跑到生产现场,穿梭在球磨机、浮选槽、药剂桶之间,定时测定矿浆浓度、细度,像医生给病人把脉一样,根据原矿性质的细微变化调整药剂配方。黑药的流量多一毫还是少一厘,石灰的浓度高一点还是低一些,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不断精进的精细管理成为持续稳住选矿指标的“压舱石”。

担任选矿车间选矿工段长以来,他参与车间指标考核与数据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公正、透明的考核机制,将班组及个人绩效与精矿品位、金属回收率、尾矿品位等关键指标直接挂钩,通过数据化考核调动一线操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整体指标稳步提升。“指标提升了,绩效好了,干劲就足了。”一位在锡铁山干了十几年的浮选工表示,杨胜林总是泡在生产现场,出现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争抢着干活,别看杨胜林年纪小,大家伙都愿意听他的话,愿意跟着他干。

“选矿不仅要把矿石中的精华分选出来,更要进一步深耕‘吃干榨尽’,从业也是一样,要像一棵树,不断扎根、吸收养分,才能茁壮成长。”如果说是踏实肯干的态度让他走上现岗位、成为独当一面的选矿能手,那么敢于向技术难题发起挑战、以创新求突破则是他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最佳实践。

“活学活用、学有所用”是他创新路上的座右铭,生产现场的“卡脖子”问题是他创新路上的练兵场。2024年,选矿车间面临铅精矿含锌偏高的难题,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他主动请缨扛下这个“硬骨头”。

他说,成长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积累一些又一些底气的过程。那段时间,他天天泡在实验室和生产现场,白天做抑制剂对比试验,晚上分析磨矿数据,优化分级参数,力求提高目的矿物单体解离度,有时候当灵感突现,一忙起来便忘记了吃饭。如今,付出有了回报,铅精矿含锌量持续下降。

在他的创新清单上,这样的创新突破还有不少——

看到冲洗水管效率低、耗水大,他设计加装环形高压冲洗管,不仅减少了金属流失,还让岗位员工的清理时间缩短一半,既减轻劳动强度,又节约生产成本;参与硫干排压滤机调试时,废寝忘食守在设备旁,逐个解决滤板密封、布料不均、循环周期长等难题,为新设备顺利投产夯实基础。

在传承中创新,于实干中绽放。杨胜林说,他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足以撑起实际操作中解决的各种难题,让他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底气还是来自老师傅的经验传授。现在,他作为一名积累了五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傅,他也开始注重起了传承的力量与优势。

针对浮选回收率波动问题,他组织专项技术培训,熬夜准备教材,矿浆pH值、活化剂、捕收剂、抑制剂等各类药剂的作用机理,品位、粒度、解离度等物料性质,浮选浓度细度、充气量、中矿返回等操作条件……通过各种影响选矿指标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培训讲解,提升了全工段员工的理论水平和问题分析能力。

除了现场培训讲解,他还牵头编制《选矿车间岗位职责》,通过系统表述,明确各岗位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和操作标准,让每个岗位的操作标准“一目了然”,更加规范、更加标准,即便新手上岗,也可通过操作标准一一上手。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在集团公司工会组织的第一届选矿技能竞赛中荣获集体二等奖,在集团公司班组长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谈及未来的路,他说,他将依然扎根现场、勤于实操,在担当中实干、在创新中突破,在公司给予的广阔平台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持续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