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顺平 本报记者 花木嵯
一望无际的苍茫戈壁,炎炎烈日炙烤着砂砾,泛着白色的光,让人睁不开眼睛。突然,目光被一棵生机盎然的白杨树所吸引,树上挂满的五彩经幡在风中飞舞,这个地方被人们称为“一棵树”。
1
这棵树种植于上世纪70年代,是第一批支援矿山建设的一个名叫拜占元的人所种下的。当年他们多次反复种植,终于让一棵白杨树成活,打破了戈壁滩不长树的神话。时光跨越半个多世纪,这棵树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现在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矗立在戈壁矿山。
“锡铁山,山高沟深,崖峭壁陡,岩石裸露,整个山脉没有肥沃的土质覆盖,也没有花草树木生长,就连它的四周,也都是茫茫的戈壁和干旱的荒原,给人一种荒凉寂寞的感觉。”曾经,有人这样描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锡铁山。
锡铁山,降水少,蒸发大,年平均降水量只有84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达2100毫米。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人们的饮水要从38公里以外的地方靠水车运输。当时所谓的水车,不外乎是一个有盖子的铁皮大桶,每个矿山员工每天只能够分得两大茶缸,这便是一天的用水,用于刷牙、漱口、洗脸、饮用。洗衣服是一件很大的工程,需要储存很久才能实施,或者等到星期天才会多分配一盆水,用以擦洗身体或洗衣服。人的用水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说种植植物。
从1956年建矿开始,锡铁山人为改变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在恶劣的环境中,以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面对困境。他们从外地带来树苗、从家乡寄来种子,种下之后像对待稀世珍宝一般时时守候,看它破土、发芽、开枝散叶……人们省下口中的水、节约洗衣的水,细心看护培植。即使这样,树木在这里也很难存活。到上世纪70到80年代,水源管线贯通后,锡铁山开始大面积种植树木,为保证植树成活率,从外地运输种植土,与当地的碱性土混合改变土壤性质,实行单位总动员植树、全家总动员种花,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由此显得生机勃勃。
经过锡铁山人60年不懈努力,在这片寂寥戈壁上播撒下了绿色的希望。现如今,这里已形成了近5万平方米防风绿化林带,绿化面积占矿区可绿化面积的90%以上,道路两旁错落有致地种着各类树木花草,公园里树木丛生。茂密的白杨林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公园入口的亭台牌坊柱子上写着这样一幅对联“龙亭翠阁戈壁奇观,青山绿水西部锦绣”。
2
其实,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既是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2011年开始,锡铁山分公司着手筹划“绿色矿山”蓝图,侧重从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绿色矿山的建设工作。以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化矿山、绿色矿山为目标,本着资源开发与优化环境相结合、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提高资源开发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同步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七大综合治理体系”,有效治理矿山污染,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仅用一年时间,该公司通过不断梳理各项工作、迅速查漏补缺,投资近2000万元,对绿化工程、废石堆场全方位改造,平整渣场工业场地2万多平方米,使废弃的渣场变废为宝,在根本解决地表工业场地紧缺的同时,也改变了矿区的小环境。 2012年4月,锡铁山分公司被评选为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的荣誉称号。今年8月,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锡铁山分公司被确定为绿色矿山示范点中的先进单位,并在这里召开现场会,这是一种行业内的肯定与鼓励。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是锡铁山分公司的矿山开发理念。跨入新世纪,公司大力拓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不断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循环经济方面逐渐成为领头雁。
为避免尾矿污染环境,公司投入上百万元对尾矿进行堆坝处理。将尾矿变废为宝,回收硫精矿生产硫酸及红丹粉,解决硼化工业生产所需硫酸;硫酸厂产生的尾渣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等副产品,提供给矿业加工企业选出铁精矿;生产铁精矿产生的尾渣红丹粉用于生产水泥的辅料……如此往复循环,形成了一个产业循环生态圈。
此外,公司先后开展了铅锌选矿尾矿回收实验研究,分析了锡铁山尾矿中铅、锌、金、银、硫及部分稀有金属有无重新利用的经济价值,对后期尾矿的管理和综合利用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3
“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这是摆在锡铁山分公司向治理现代型的矿山企业目标迈进中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该公司从大局出发,以大企业需有大担当的责任意识,积极谋划,找准绿色矿业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全面推进绿色矿山的生态发展。结合自身工作,将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方面工作纳入公司的重点工作之中,并从工业“三废”抓起。
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不但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首要原因。锡铁山分公司在废水循环利用方面尤其突出。2009年公司投资566余万元实施尾矿废水回收项目,于2010年5月投入试运行,回收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的90%,每天回收废水近万吨,年节约用水成本近700万元。对于产生的井下作业废水,2011年投资190万元建设井下废水储水池防渗工程,通过废水在池内沉淀净化后再次利用于生产、绿化、清洁厂房等,每年可为公司节约新水用量约97万立方米,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不但实现废水不外排的环保目标,而且有效节省了水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该公司“绿色矿山”建设9个基本要求和硬性指标都达到国家相关规定,各项创新工作得到了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矿山企业核查组的高度评价。
为了防止废石堆场废石污染周边环境,锡铁山分公司对“废石场治理及利用”等问题组织专项攻关。对废石进行再次利用,用于井下巷道支护、铺设道路等,投资2000万元进行废石场综合治理,投资8600万元建设新的尾矿库,保持矿山生态平衡的同时,有效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目前,锡铁山分公司的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达到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
经过近30年的开采,矿山老化带来的资源品位衰减问题日益突出,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也日益摆上了议事日程。按照实现资源回收利用最大化、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和零排放这个主要标杆要求和国家绿色矿山试点建设的相关规范,锡铁山分公司通过科技创效突破困局。
公司通过采矿法改进技术的实施,将原采矿法改为有底柱分段空场法,使矿山设计损失率和贫化率分别降低了约4%,并在此基础上,使矿山贫化率和损失率进一步降低,控制在14%以内的国内铅锌矿山最好水平。通过改进采矿工艺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这个传统老矿山不但实现了稳产,而且在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上创下了新高。矿山通过开展小矿体及残矿回采,铅锌回收率分别达到97%和95%,金、银的回收率分别达到28%和70%左右,有效延长了矿山寿命。几年来,仅小矿体及残矿回收矿石量就达到100多万吨,而尾矿回收每年为锡铁山公司增加效益1000多万元。
2001年开始矿山进行尾矿中硫的再回收,硫的回收量一年一个台阶, 2015年增长到13.33万吨,每年创造经济效益约1300万元;2014年,公司开展提高锡铁山铅锌矿伴生金银回收率工业验证试验研究,通过研究使金、银回收率稳步提高,每年增加利润800万左右。
从1956年开始正式建矿开采,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矿山人的生产实践,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工艺完善、技术成熟、管理先进、职工队伍技术精良的国内大型铅锌矿生产基地。如今,“绿色”已经成为这个矿山企业的文化,这种绿色不仅仅是绿色的植被,更是企业与员工绿色发展的底线、生命线。
(2016年8月11日《青海日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