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千帆竞发逐发展 | 风沙中的背影铸就质量脊梁
作者:
2025-10-21

文 | 格尔木西矿资源 周泽涛

初到这片海拔三千米的矿山,目光所及,是群山沉默的脊梁与戈壁无垠的辽阔。在这里,时间仿佛也因缺氧而变得缓慢、黏稠。除了机器的轰鸣,天地间最常有的便是寂静。就是在这样的寂静里,我渐渐熟悉了一个同样沉默的身影——我们都叫他“盛工”,他是格尔木西矿资源公司设备能源部主管工程师盛国华。

坦白说,盛工在我这个新人眼里,是有些“怪”的。

五十来岁的年纪,却被高原的风霜浸染出远超岁月的沧桑。他瘦小,黝黑,平时话很少,像矿区里一块不起眼的矿石。晚饭过后,偌大的生活区便迅速沉入一片静默,而部门办公室的灯总会亮起,一个背影静静地伏在案前,一直到很晚。白日里,我常常远远望见,在刺目的高原烈日下,他独自一人,在厂区路边那片试图对抗荒凉的绿化带里,弯腰,起身,反复摆弄着那些黑色的水管。他的身影在巨大的山体背景衬托下,渺小得仿佛一个移动的黑点,却又异常固执地镶嵌在我的视野里。

我从未与他有过长时间的交谈,对他的了解,全部来自于这日复一日的、无声的观察。他的“怪”,或许正源于一种极致的专注。他的世界,似乎就是由水管、阀门和水泵构成的。

直到有一天,我才对这种沉静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一天,沙尘暴毫无征兆地席卷而来。顷刻间,天地昏黄,整个世界只剩下风的怒吼。密集的沙砾疯狂击打着彩钢房的屋顶,发出持续而沉闷的巨响,仿佛要将这钢铁的外壳凿穿。所有人都缩回了室内,窗外是一片混沌的、末日般的景象。就在这片混沌之中,我无意间向绿化带的方向瞥了一眼——一个极其模糊却又无比熟悉的身影,正在那里佝偻着移动。狂风撕扯着他的衣裤,漫天的黄沙几乎要将他吞没。看不清他的表情,甚至辨不清他具体的动作,只有那个在风中竭力保持稳定的、瘦削的黑色轮廓,像一个坚定的符号,刻印在狂怒的自然面前。那一刻,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击中了我,原来,有些坚守,风雨沙尘都无法中断。

厂区的绿化,在这片生命的禁区里,是一场艰苦的战役。而他,就是这条生命线的守护者。哪片红沙柳需要多少水,何时浇灌最有效,他似乎了然于胸。我曾见过他蹲在稀疏的草地间,长久地凝视着刚刚破土的草芽,用手指小心地捻着土壤,那份耐心,不像是在对待植物,更像是在呵护某种脆弱的希望。对于水管接口处细微的渗漏,旁人或许会觉得无伤大雅,但他一定会蹲下身,一丝不苟地将其拧紧。在他心里,每一滴在这高原上珍贵无比的水,都关乎着这片绿色能否存活下去的质量。这绿色,是矿山对自然的承诺,而盛工,就是这份承诺最忠实的履行者。

同样,生活区的饮用水净化、污水处理,这些维系着整个矿区生命线的“血管”和“肾脏”,也由他悉心照料。管道堵塞时,他从不会因为污物而犹豫,清理、疏通,直至水流恢复顺畅。他所理解的“质量”,从不是纸上空洞的数据,而是水龙头里汩汩流出的清冽,是处理后达标排放的清澈,是脚下管道无声的畅通。这是一种沉甸甸的、关乎每个人日常的“质量”。

渐渐地,我明白了。盛工的“不起眼”与“不可缺少”,恰恰构成了企业质量精神最坚实的底座。企业的质量,又何止于产品的优良、经营的效益?它更体现在这些支撑着企业正常运转的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它是一种于无声处的坚守,是一种对职责分毫不差的敬畏。

盛工没有豪言壮语,他用多年的沉默,将“质量”二字,溶解在每一滴灌溉绿植的清水中,镌刻在每一段保持畅通的管道内。他像一枚最普通的铆钉,牢牢地铆在这三千米的高原上,铆在矿山运行的根基里。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运行质量”,一种“保障质量”。没有这种质量,一切宏大的目标都将是无源之水。

窗外,夕阳又一次为荒山镀上金边,那几排红沙柳在余晖中摇曳出一片动人的绿意。那个瘦小的身影,依旧在荒土地头间忙碌着。此刻的他,在我眼中不再渺小,而是与这巍峨的群山同高。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质量,是一种沉默的力量,它流淌在企业的血脉中,最终,让生命在无人区也能倔强地绽放。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