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投资者周|警惕AI诈骗!4类高发骗局+双重防范指南
一、AI诈骗四大类型:权威案例敲响警钟
AI诈骗手段隐蔽性极强,以下四类高发骗局均有最高检、法院通报的真实案例支撑,需重点警惕:
1.AI换脸诈骗:视频“军官”是合成影像
2024年山东莱西特大诈骗案中,独居市民梁某在婚恋平台结识“驻湘军官姚建宏”,对方发来带军营背景的训练视频、实时视频通话,形象逼真。取得信任后,“姚建宏”推荐“部队内部投资平台”,梁某先后转账197万元、交付534万元现金,直至平台失联才发现被骗。经查,“姚建宏”是虚构身份,人脸、声音均为AI合成,全国13人被骗共 1300 余万元,该案2025年7月已开庭审理。

2.语音合成诈骗:AI机器人批量行骗
2020年贵州安顺,陈某因贷款需求接到“AI语音机器人”来电,被诱导下载虚假App,以“解冻费”等名义被骗2.8万元。警方顺藤摸瓜,打掉李某团伙——其运营3000余台AI语音机器人,按诈骗团伙要求筛选目标、推送话术,配合虚假App作案,致1430余人被骗3586万余元。2023年安顺中院终审,李某等人以诈骗罪获刑3至17年,该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

3.精准画像诈骗:量身定制陷阱
上述莱西案中,诈骗团伙通过婚恋平台筛选独居人群,用AI合成军人形象满足情感需求,再以“内部投资”行骗;安顺案中,团伙用AI分析通话记录,对急需用钱者强调“额度高”,对谨慎者强调“正规授权”,精准度极高。2025年最高检数据显示,此类案件中62%被害人称“对方说的正是我需要的”。
4.智能交互诈骗:技术引流规模化作案
安顺案中,AI语音机器人单日可拨数千通电话,自动标记“高意向客户”推给诈骗分子,形成“AI筛选-人工跟进”流水线。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的电信诈骗案中,37%涉及AI语音机器人、智能客服,覆盖学生、企业主、老年人等群体。
二、“个人+企业”双重防范指南
(一)个人防护:三招守住安全线
筑牢信息防火墙:不在社交平台泄露独居、财务等信息,不下载非官方App,警惕“贷款”“投资”来电。
掌握识别技巧:视频查细节(如要求手持特定物品),语音辨断层(故意打断对话),用“AI防深伪技术”小程序检测。
执行验证原则:转账、投资前,官方渠道核身份、拨110查线索、向监管部门核实“高回报”说法。

(二)企业防控:三道防线保安全
完善财务制度:50万元以上转账需多人生物认证,禁止仅凭音视频指令转账,业务对接用官方渠道。
强化员工培训:宣讲典型案例,明确“提供技术支持可能涉罪”。
部署防护系统:通信平台集成敏感词预警,禁止工作设备安装非授权软件。
三、紧急应对:两步止损
遇AI诈骗立即报警(说明诈骗类型),联系银行止付(案发1小时内报警,资金追回率87%),保存可疑音视频、转账凭证、App安装包等证据。
AI诈骗已形成完整犯罪链条,但“多一次核实”就能筑牢防线。个人守底线、企业扎篱笆,才能让AI回归服务本质,守护财产与信息安全。
热点推荐